农业大省安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820亿斤,2022年创820.02亿斤,居全国第四位。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保障。2022年,安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已达到2250元,走在全国前列,今年提升到2500元,到2025年逐步提高到3000元。
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,也是种子、农药、肥料等农资产品投入使用的关键时期,广大农民期待着用上好种子、好农药、好肥料。尽管我国持续多年加强农资质量治理,但市场上仍有不法分子变着花样欺骗消费者、销售假劣农资,而且隐蔽性更强、治理难度更大。假劣农资不仅侵犯农民生产利益,更关乎我国粮食安全、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找准合适时机,一粒孢子一场雨便能钻地而出,擎盖不绝。山东青岛西海岸大村镇以出产菌菇闻名四乡,小镇的发展也如同菌菇的生长一样,一场春风吹起,生机盎然……
《经济参考报》3月22日刊发文章《春耕备耕正当时 粮食生产开局稳》。文章称,春分时节,农事正忙。眼下,湖南、江西等地水稻育秧正全面展开,全国早稻育秧已完成41.8%。河南、山东等地小麦陆续进入返青、拔节期,麦田春季管理迎来重要关口。
正值春耕备耕时节,记者在福建多地的田间地头采访看到,随着一批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模式的推广运用,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在田野上升腾。
春播春耕事关全年粮食丰产丰收。
突出绿水青山特色、做亮生态田园底色、守住乡土文化本色,持续做精做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让更多田园风光、秀美乡村成为乡亲们的“聚宝盆”。
当前正值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,是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生产资料购买使用的高峰期。农业农村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公安部等七部门16日联合部署2023年春季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和全年工作,为春耕生产和全年粮食丰收保驾护航。
为稳定今年大豆生产,保障种豆农民合理收益,近日中央农办协调推动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,出台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措施。
与此同时,科技也在助推着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据农业农村部农资保供专班调度,截至3月7日,省、市、县三级化肥下摆到位率分别为72.7%、70.7%、68.8%,周环比提高3.2、8.2、6.7个百分点。其中,江苏、浙江、重庆等地春耕用肥已全面到位;宁夏、湖北、广东、天津、山西、黑龙江、吉林等省下摆到位率周环比增加一成以上;东北、西北地区备肥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。
春耕春播,农资先行。农资质量安全事关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,为进一步做好2023年“农资打假”审判工作,依法惩治制售假劣农资犯罪,切实维护农民利益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三件“农资打假”典型案例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。眼下,春耕备耕正由南到北陆续展开,北方开始备种备肥,南方开始施肥打药,农资购销逐步进入旺季。
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显示:截至2月底,省、市、县三级化肥下摆到位率分别为69.5%、62.5%、62.1%,均快于去年同期。其中江苏、浙江、重庆等地春耕用肥已全面到位;辽宁、安徽、山东、湖南等粮食主产省化肥到位进度超八成
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,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,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,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以科技创新塑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
近日,农业农村部发布《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(2023年)》,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、241个优良品种,旨在加快推广应用步伐,促进大面积生产单产水平提升。
据农业农村部消息,日前,农业农村部发布“中国渔政亮剑2022”十大执法典型案例,进一步强化警示教育和法律震慑,提升渔政队伍执法办案水平,营造知法懂法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惊蛰将至,农时催人。眼下,春耕备耕陆续铺开,田间地头,亿万农民正挥汗耕耘促丰收。
为维护猪肉市场稳定,2月24日,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开展今年第一批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,完成收储数量7100吨。
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,农民群众开始抢抓农时,忙农事,为新年农业生产做准备,一幅春耕图画正在田间地头、大棚基地徐徐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