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广网北京6月24日(记者 邵蓝洁)这个夏天,关于雪糕和冰淇淋的梗越来越多,“不要拿不认识的雪糕,不然会变得不幸”,“警惕雪糕刺客”,冰柜里默默无闻的雪糕凭借价格,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。超市和便利店的冰柜里,三五元钱的雪糕已经是基础配置,十块钱以上的雪糕越来越多,1块钱的雪糕几乎“隐身”。

雪糕越来越贵的深层原因,除了消费升级,90后和00后更重视品牌和品质外,近五六年来,雪糕功能也在迁移,逐渐从解暑降温产品向休闲零食、甜品转化,这带来了全新的定价规则。

越来越贵

夏日午饭后,来一杯冰爽奶茶还是一根雪糕,对于90后晓月来说,越来越难抉择。因为雪糕的价格越高,有些甚至比奶茶还贵。“有时候,只是想简单吃一根解暑的冰棍,降降温,但附近的便利店都没有卖。”晓月告诉央广网记者,偶尔在一家烟酒超市门口的冰柜,发现了小时候吃过的老冰棍,还是一块钱,这成为她一天的“小确幸”。

在便利蜂门店,雪糕的旺季从每年的5月开始,今年便利蜂门店的雪糕大概有150个SKU,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逐步增长。根据便利蜂统计,店内雪糕从3元到20元各种价格都有,但销售最好的雪糕处于8元至12元的价格带。

一位冰淇淋行业人士回忆,“大概从2019年开始,发现高端雪糕越来越多,价格也贵,突然觉得吃个哈根达斯也不算什么了。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哈根达斯就是冰淇淋和雪糕的天花板,也因此吃哈根达斯被赋予了一种消费之外的意义。不过,2019年之后,一系列国产创新雪糕品牌不断面世,在原料和价格上,不断推陈出新,掀起了一轮雪糕新国潮。

石家庄一位冰淇淋经销商向央广网记者表示,雪糕行业最早发生变化是在2014年前后,“在大家都卖五毛、一块两块钱的时候,东北大板给全国售卖和经销雪糕的人,狠狠上了一课,卖到三块五块”。据其介绍,当年东北大板另辟蹊径,在小报刊亭,小烟酒店投放了一批小型冰柜,每个月给80元-100元的电费,还给这些小摊位留出了50%左右的毛利,而当时一般雪糕经销商的利润只有十几个点,这让东北大板一下子火了。

这与张斌的判断基本一致,作为雪糕行业一二十年的老兵,他认为,国内雪糕涨价,有两个明显的节点,“第一个节点是2013年开始的,由于原材料和制造费用的不断上涨,零售价0.5元和1元的雪糕,厂家在费用方面基本支撑不了,面临亏损,所以3元的东北大板之类就起来了。第二个节点是2019年,价格涨的离谱,同样是由原材料和制造成本上升引起的,但一部分企业认识到,隔几年就会面临原材料涨价潮,干脆一下子就做到了八元以上的价格带,由此带动了一批高端品牌入局,当然,00后也不在乎价格多个一块两块。”

张斌所在的雪糕品牌,曾连续多年以1块钱的产品为主力,但现在3-5块的新品牌已经占据了50%,同时还研发布局了30元和45元的超高端雪糕。

贵的有道理吗?

快消品的涨价原因往往由原料涨价引发,雪糕同样如此。张斌解释,“国内二三线的雪糕品牌,基本都是民营企业,原料涨价逼着企业往高端高价走。”

据他介绍,“现在生产1块钱的老冰棍,企业很难承担,从人工、电力各种制造成本在不断增加,在10年前,雇一个人工两三千元,现在人工费用双倍增加。原材料上,以前一吨原料3500元,生产两万支老冰棍,还能赚一千元左右;现在一吨原料至少5500元,同样两万支老冰棍,还得赔500块。”

在张斌的公司里,一块钱的雪糕曾经立下汗马功劳,2013年,张斌公司研发的油蜡纸包装的奶味雪糕,主打怀旧复古感,将销售额从1000万元一年内拉升到8000万元,但从2021年开始,这个经典产品已经“变成了负担”。

张斌表示,价格高的雪糕,确实成本也高,“普通雪糕用料可能七八千块一吨,高端雪糕就要一两万一吨,后者的生产制造成本也高,同样生产时间,产能可能只是普通雪糕的几分之一,甚至十几分之一。”

价格高的雪糕,用料和包装也会更好,但更重要的一个成本是宣传。“糖和棕榈油都在涨价,定价一旦确定下来,再跌就很难,但现在到底是卖雪糕,还是卖广告?”刘振涛是日本雪糕品牌“福特巴”在中国的总代理,他对央广网记者透露,“国内雪糕产品非常浮躁,投资+市场经理,砸钱做广告,很多品牌就靠这个模式驱动,市场投入越来越大,非常内卷。看起来有很多新的雪糕品牌,但其实生产工厂都是那几家。”

张斌举例称,“一个国产老牌雪糕品牌,产品价值不是很大,但是宣传费用和市场物料费用很高,冰柜每隔500米就要铺设一台,我们的产品一模一样,我们卖2块,他们至少要卖4块。”但他也承认,“现在网红雪糕,做的漂亮,故事讲得好,年轻人为了新鲜,猎奇,总会去买一两根来吃。”

越贵越赚钱吗?

在冰柜里,找不到一块钱的雪糕,可能是一场品牌和经销商的“阴谋”。

“一块钱的老冰棍,40支一件,经销商的毛利只有3-5块钱,这还不包括人工、短距离运输等成本,毛利很低,主要是走量,规模大了,卖个几十万支也还行,但总体上也就不到10个点的毛利。”张斌介绍,目前其所在企业推出3-5元的品牌,原料升级、包装更精美,该品牌为经销商留出了20%的毛利空间,“通过厂家和经销商不断驱动,降低一块钱雪糕的陈列,比如,以前冰柜里能陈列24件,其中18件都是一块的,现在就陈列6件一块钱的,剩下都是3-5元,消费者也不差这一两块。”

其实,三五元钱的雪糕,大部分消费者还能接受。但在这两三年里,纷纷出现在冰柜里的十几元钱的高价雪糕,极少是传统雪糕品牌的产品,名字奇奇怪怪,口味奇奇怪怪,不少是传统冷饮行业外人士参与进来的结果。

便利蜂表示,网红款在雪糕品类中占比较高。起伏大,是网红款非常明显的销售表现特性,正当红的阶段,愿意尝试的消费者多,但过了这个阶段,网红款就会回归到和其他产品的竞争中,这时候最能看出产品力如何,有的网红款会转为长销款,有的网红款就会处于被下架的困境。

刘振涛在日常工作中会叮嘱同事,“尽量不要往网红概念上,因为网红的寿命都很短”。在他看来,网红雪糕贵是真的贵,除了寿命短,是否能赚到钱也存疑,“贵是真的贵,但一个城市设置二三十个经销商,每个经销商都给冰箱,让出多少货,一旦经销商体系复杂了,背上了销量的KPI,价格就容易乱,生意要有合理的增长。”

在对待网红雪糕上,大部分消费者为了猎奇去吃雪糕,而不是为了好吃,在他看来,“这几年,但凡一个口味火了之后,椰子灰的,牛乳的,瓦片的,今年又做3D的,雪糕一窝蜂的抄袭,但都火不过一年,雪糕就是一个消费品,冰淇淋甜品化,一年四季吃,口味很重要。”

张斌也有同样的观察,一块钱雪糕在市场上逐渐消失,除了厂家和经销商都没有利润空间,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变化是,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越来越少,对解暑降温的需求越来越少,“现在家家安得起空调,劳动强度在降低,年轻人吃雪糕,不是为了解暑降温功能,而是当成了一种休闲食品,雪糕变成了餐后甜点,所以量会变小,功能性会增强。”基于此,张斌所在的公司根据各个渠道不同特点,研发了不同的子品牌,价格已经上探到三四十元。

但市场上已经出现了“逆行者”。基于对雪糕四季化的市场判断,以及对中国市场的信心,刘振涛向央广网记者透露,四年前,福特巴第一次进入中国时,价格在16.8元,这两年随着销售规模的增加,价格也在逐渐降低,去年降到了13.8元,预计今年会降到10元以下,准备和国产优质雪糕产品做一个竞争。

编辑:马可佳
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>>
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:010-56807194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